沃秾甄品和TA的朋友们

01.
别卖产品,卖健康理念
大健康食品,我们之前一直在重复提,本质上就是食品,不是药品,不能从药品的角度去谈功效,要从食品的角度去谈营养的补充。这就需要有特定的场景、特定的人群,针对什么样的人群,在什么场景下,可以通过食品来保持健康。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理念或健康的生活方式,消费者所认同的也不仅仅是品牌本身,而是品牌所传递出来的理念,让消费者能够认同。比如江中猴姑提出来的养胃理念,王老吉提出来的怕上火理念,都是针对一些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下,给到一种健康的理念,产品是这种理念下的解决方案。我们接触很多做大健康食品的企业,产品卖的不好,核心就是没有围绕特定人群、特定功能场景,打造与传播一种健康的理念,单纯的只是落脚在产品上,尤其是落脚在产品的功效上,去跟药做PK,食品的属性就决定了在功效的PK上是不可能胜出的。
大健康食品企业,比如做慢病管理的, 要传递的是食养对于改善慢病状况或者预防慢病发生的健康理念,消费者对食养的理念认可了,才会考虑相关的产品。很多企业没有耐心去做理念的科普教育,只是盯着产品的销售,很容易陷入到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价格战,或者“虚假”、“夸大”功效去打造所谓的产品的“差异化”。

02.
少一些套路,多一些真诚
最近在消费行业有两个很明显的对比,一个是火热的胖东来,一个是频频出事的保健品行业。之前有跟一些行业朋友讨论所谓的“消费寒冬”,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:所谓的消费寒冬,到底是行业寒冬还是你企业的寒冬?答案很明显,只有企业的寒冬,没有行业的寒冬。越是行业预冷,越是好企业能够实现逆势增长的机遇。消费行业,不比其他硬科技行业,有很高的技术要求,只要能够做到产品保真就可以了,很简单的逻辑,但就是频频出现问题:假冒伪劣、以次充好、虚假宣传、营销套路数不胜数。
前两天跟一家行业协会的秘书长沟通,有聊到行业里面的一些乱象,用心做好产品的卖不出去,卖不上价格,被一些“搅局”的“投机者”搞得苦不堪言。这里面我们有几点可以分享的:
01 关于行业高毛利属性,高毛利属性应该建立在高研发投入的基础上,大健康食品行业,很多品类不具备高研发属性,也不应该是高毛利,一味的去提高终端价格,只会让消费者觉得被割韭菜,消费者如果觉得产品不应该值这个价格,必然会选择配料表看着差不多的、价格更低的产品。这种价格体系,必然会吸引很多“投机者”入局。因此,我们也呼吁头部企业能够根据实际研发和成本情况,能够适当调整价格,做到一定程度的价格透明。
02 用心做好产品的企业,应该继续坚持初心,“高筑墙、广积粮”。一方面强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壁垒和护城河方向的投入,比如研发投入,比如产品科学性验证,比如健康理念科普教育,比如用户服务等,另一方面把精力放在有价值的渠道上和用户运营上。我们接触下来有不少的渠道是迫切希望有好产品,广大消费者们更是迫切希望能够买到好产品。
03 卷产品、卷创新,不卷价格。截止到2024年9月,中国功能性食品全产业链企业数量达到7.7万家,并且还在保持比较快的速度在增加。如果持续陷入价格战竞争,原料卷价格、生产加工卷价格、产品卷价格,最终卷下来的结果就只能是行业彻底没戏,消费者没有了消费预期,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持续投入做好产品。

大健康食品行业,无论是功能性食品、还是药食同源类食品、或者保健品,无论是做原料的,还是做生产加工的,做产品的企业,我们都呼吁行业从业者们能够根据自身情况,选择好定位,坚持做正确的事,共同去培育大健康食品行业,只有行业的蛋糕越做越大,企业才能够有更多的收益。现在国内陷入各种卷价格的不良竞争下,只会让行业越来越乱,最终都很难赚到钱。我们有几点建议:
• 想要入局大健康食品行业的,在确定入局之前,一定要做好调研,不要只看网上的一些研究文章,行业规模和增速虽然看着还可以,但市场的竞争也很激烈, 贸然进来大概率赚不到钱,只会加剧价格战,让行业变得更乱。
• 有实力的企业,聚焦产品创新,聚焦技术研发投入,打造好产品、好服务,用产品和服务建立起自身私域体系和企业壁垒。
• 实力有限的企业,可以选择做产业链配套服务,跟头部企业合作,做企业的供应链或渠道合作伙伴等。
只有建立起行业有序的秩序,让消费者对国产大健康食品信心越来越高,行业规模越做越大,才是我们所有行业从业者们的福音和福报。
* 提醒:文章仅供参考,如有不当,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。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,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,因此导致的损失,本运营方不负责。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,请联系处理。
- END -


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